「非同质化代币」(Non-Fungible Token,NFT)的应用近期在数码化市场脍炙人口,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超成功案例,非美国数码艺术家Bepple的作品《每一天:前5000天》莫属。这作品于今年三月的拍卖中,利用NFT模式以约六千九百万美元出售,震撼全球。随着Bepple的成功,不少香港机构亦不约而同推出NFT数码艺术作品,例如有中文大学校友组织于十一月八至十一日举办首个NFT卖物筹款活动,采用碎片化销售模式,出售一幅由一百张校园照片合拼而成、具有中文大学代表性的地标数码图像。这活动建基于NFT,每一片独特图格均是一个不可取代、不可分割的「非同质化代币」。其实,这做法与中大一般的实体筹款活动的目标类同,例如几年前中大推出卖树命名计划,而今次利用NFT技术为中大筹款的活动,增添了不少创科元素。简单而言,在功能上NFT中的「代币」是一张数码证书。透过「区块链」技术,每个「代币」都是独一无二,而且与数码艺术作品存在一对一的关系,因此它能证实作品的唯一性,同时亦能证实买家对作品的拥有权。在「非同质化」特性方面,NFT经常与虚拟货币相提并论。例如,一个比特币可以与另一个同质的比特币互换(即类似甲的一元与乙的同价一元交换),但每个NFT代币却是无双的,不可能同质交换。同样地,每一件数码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性,所以对应它的「代币」也难以进行同质交换。